评“太宗选储”

评“太宗选储”

分类:杂谈 

标签:时事八卦

评“太宗选储”

毛主席读《新唐书·李恪传》时,惋惜吴王李恪的才能,批评唐太宗没有立李恪为太子,并作批语“李恪英物,李治(注:唐高宗)朽物,知子莫若父。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,可谓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。”吉祥果:主席评议,固有道理。然有数因,太宗不得不如此,故未必懵懂。一者,自古立嫡不立庶,古制如此,非一人之力可逆,今人觉嫡庶之别荒谬,应择贤而立,然古来嫡庶之别,涉及继承人合法性问题,进而涉及朝野认可程度及拥护程度,最终涉及政权稳定,此非今人所识。二者,吴王恪乃大杨妃所生,大杨妃乃隋炀帝之女,故恪为炀帝外孙,如此血统立储,岂复辟前隋乎?故吴王恪,自出生起,早无可能,以今语概括:政治伦理不允许李恪上位。三者,最关键处,自北周至隋,由隋至唐,历次政权更迭,皆由关陇集团内部推翻替换,凡不符关陇利益者,无论宇文家,或者杨家,都被关陇推翻,进而内部替换。包括李唐,也是关陇利益之代表。因之,维护关陇利益,讨好关陇势力,是唐初政权稳定的必须操作。李治母长孙皇后,及其兄长孙无忌,乃关陇势力当时代表。若违关陇意志,一意孤行立李恪,摒弃李治,容易诱发关陇灭唐,以新政权代之。因之,太宗权衡各方大局,李治当时是稳定唐政权唯一最佳选择,因为任何不被关陇支持者上位,均会导致唐政权地动山摇。当然,他伪装怯弱的性格,也欺骗了亲舅舅长孙无忌,以为容易掌控,不料低估了其能力,最终败于外甥和武媚娘的联手。——因上诸论,太宗之选,不得已处极多,任何选择,都在对现实妥协中进行。若非如此,当时强立李恪,唐之国运或许于太宗崩后即终结,不可能延续近三百年。所以,太宗之选,属深谋远虑而又不得已对现实妥协的最优选择,绝非糊涂一时。要了解此详细背景,必须了解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的“关陇集团”。(吉祥果2022.05.13)

发布于
标记为
A static website
Login with Netlify Identity